2022年4月2日是世界第十五個國際孤獨癥日,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特殊兒童,助力孩子健康成長,請跟著小編一起來認識“星星的孩子”吧!

孤獨癥,即孤獨癥譜系障礙,是一類以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、狹隘興趣及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兒童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。癥狀一般在三歲前出現,男孩患病率顯著高于女孩。
迄今為止,孤獨癥病因尚未明確,研究顯示可能與母孕期及圍生期不良因素、遺傳因素、環境因素等有關。
兒童心理預警征兆
如果您的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以下行為特征,要警惕患有自閉癥可能。3月齡
對很大聲音沒有反應
不注視人臉,
不追視移動人或物品
逗引時不發音或不會笑
6月齡
發音少,不會笑出聲
8月齡
聽到聲音無應答
不會區分生人和熟人
12月齡
不會揮手表示“再見
或拍手表示“歡迎”
呼喚名字無反應
若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癥或存在自閉癥傾向,就需要盡早接受康復訓練,自閉癥的治療沒有特效藥,專業化的康復訓練是目前科研證實有效的干預方式。訓練不可將手段與目標混淆。父母一定要知道,在運用方法的過程中,不可過于較真訓練形式上的效果,而忽略訓練背后的意義和目標。比如教他畫三角形,并不是為了畫得有多好,而是為了畫畫過程中的社交能力和水平,家長要對他的主動的社交溝通表示贊同與肯定。而不是像學校的孩子一樣,要把三角形畫得正式、規范。所有的自閉癥訓練的終極目標是擁有生存下去的社會功能。要讓孩子入學,在學校能學到許多在家里學不到的東西,如:集體觀念、進取精神、獨立能力、自我保護、遵守紀律等。要盡可能地讓孩子接受職業培訓,融入社會,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,要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,這樣才能融入正常人之中。對自閉癥的干預是需要終生進行的,自閉癥并非像其他疾病一樣治療幾個療程就會痊愈,而是會伴隨終生的。只是因為個體因素不一樣,在干預的強度上會有輕重之分,絕不是階段性的干預后就可以高枕無憂。
自閉癥的訓練需隨時隨地進行。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干預訓練需隨時隨地進行,需要付出絕對的耐心與毅力。家長覺得只有在機構和學校中,面對老師時才是教育,領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訓練,可以松懈下來,這種觀點是錯誤的!自閉癥訓練的核心是家庭教育。訓練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孩子的父母。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孩子的訓練教育須做到時時刻刻,隨時隨地進行。家庭訓練內容可以包括:
例如通過反復演示、患兒練習、家長輔助來教他們怎樣完成簡單的生活場景(例如洗手等),以及完成這些任務的詳細步驟,并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日常練習的機會。
例如通過簡單的擦桌子、疊衣服、收放物品等基本的家務訓練,給自閉癥兒童接受外界信息的機會,吸引他們對外界的關注,體會自己與環境的關系。
家長需要將簡單的社會生活規則進行整理,然后按步驟教給孩子,幫助孩子養成基本的行為規范,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。
這并不是說讓自閉癥孩子簡單走入人群,而是通過示范、指導以及多次的演練,引導孩子體會周圍環境,鼓勵他與小朋友玩耍,以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。
18月齡
不會有意識叫“爸爸”或“媽媽”
不會按要求指人或物
與人無目光對視
2歲齡
無有意義的語言
2歲半齡
興趣單一、刻板
不會說2-3個字的短語
不會示意大小便
3歲齡
不能與其他兒童游戲
不會說自己的名字